標籤彙整: 噶瑪蘭

宜蘭人文小故事-你知道「宜蘭」的地名由來嗎?

宜蘭
圖片和文字資料來源:網路

宜蘭縣(臺語:Gî-lân-kuān)位於台灣北部,與新北市、桃園市、新竹縣、臺中市、花蓮縣相鄰,東臨太平洋(菲律賓海),為歌仔戲的發源地 
轄宜蘭市 1 市,羅東鎮、蘇澳鎮、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、員山鄉、壯圍鄉、五結鄉、冬山鄉、三星鄉、大同鄉、南澳鄉 8 鄉,縣治設在宜蘭市。行政院經建會將該縣劃歸為台灣北部區域;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台灣東部區域!
宜蘭最初名稱為「噶瑪蘭」,是來到此地開墾的漢人將當地平埔族語音譯而來。
清領光緒年間,官方認為噶瑪蘭不容易發音,改名為「宜蘭」,沿用至今。宜蘭有另一個耳熟能詳的別稱─「蘭陽」。蘭陽一詞出於清領時期《噶瑪蘭廳志》中記載的〈蘭陽八景詩〉,句句描繪平原上令人流連忘返的美景,蘭陽一詞因而遠播並被廣泛使用。
說到這裡~大家知道宜蘭除了有「蘭陽」和「噶瑪蘭」二個別稱以外其實還有一個舊名呦~「蛤仔難」,而「噶瑪蘭」名稱源自世居的台灣原住民「噶瑪蘭族」(Kebalan,平原的人類)最早關於「噶瑪蘭族」的歷史記載始於1632年。
『西元1632年西班牙人,因船隻,偶遇颶風,漂泊到「卡巴蘭」港口,船員五十人,悉數為土蕃所戮。於是率領西班牙人及呂宋土人至該地,焚燬土著部落七處,殺死土蕃十二人。
而注意到此地,並將蘇澳以北的海灣,命名為「聖塔.卡塔利那」(Santa Catalina),即:噶瑪蘭灣,而蘇澳港附近則命名為「聖.羅連索」(San Lorenzo)。
1768年,漢人林漢生探訪「噶瑪蘭」,卻被殺害。1776年,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,成功入墾淇武蘭,為漢人入墾宜蘭平原最早者。
1796年漢人「吳沙」擊潰「噶瑪蘭族」,進墾宜蘭平原後,將原野與森林開闢為農田,平埔族賴以維生的獵場逐漸消失,傳統文化逐漸式微,大多被漢人所同化。
清治初期,宜蘭地區隸屬台灣府諸羅縣;1723年(雍正元年),改隸於台灣府下新設置的淡水廳。1812年(嘉慶17年),台灣府增設「噶瑪蘭廳」,為宜蘭地區單獨設治之始。
1875年(光緒元年)「噶瑪蘭廳」改制為宜蘭縣,並改隸於新設立的臺北府。
台灣日治時期初期,宜蘭縣改制為宜蘭支廳,隸屬於臺北縣。1897年(明治30年),獨立為宜蘭廳。1920年(大正9年),廢廳改隸臺北州。
宜蘭縣政府前的廣場,戰後初期,宜蘭地區隸屬於改制後的臺北縣。1950年,恢復設縣。